🌞1986年7月,饱受核辐射折磨的邓稼先躺在病床上,耳口鼻都在冒血,甚至全身都出现了大出血的情况,现场十分惨烈,他却强忍剧痛拉着妻子的手说:“要是有来世,我还是选择中国,选择你。” 1950年的美国说起,那一年,26岁的邓稼先刚刚在普渡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。 作为一名"娃娃博士",邓稼先的未来似乎一片光明,他的导师和同学都劝他留在美国,继续他的研究工作,然而,邓稼先的心却始终牵挂着远在万里之外的祖国。 新中国刚刚成立,邓稼先没有丝毫犹豫,在获得博士学位仅仅9天后,就踏上了回国的航船。 这个决定,不仅意味着放弃优越的科研条件和生活环境,更意味着他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。 回国后的邓稼先很快投入到了新中国的科研事业中,然而,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,1958年,一项绝密任务找上了邓稼先:参与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,从此,邓稼先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。 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,中国发展核武器是一个艰巨而又必要的任务,邓稼先和他的团队面临的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。 他们没有先进的计算机,只能依靠算盘和计算尺进行复杂的理论计算,在一个简陋的工作间里,邓稼先和他的同事们日以继夜地工作,一遍又一遍地核对每一个数据,生怕出现丝毫差错。 这种艰苦的工作环境和高强度的工作节奏,对邓稼先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,然而,他从未退缩。在他看来,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。 就这样,邓稼先带领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,最终在1964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。 在1967年,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,这一成就让全世界为之震惊,中国成为继美国、苏联、英国之后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国家。 在这28年的时间里,邓稼先始终保持着隐姓埋名的状态,他的名字不能出现在任何公开场合,他的工作不能向任何人提及,甚至连家人都不知道他究竟在做什么,这种生活对邓稼先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考验。 更令人心痛的是,长期接触核辐射严重损害了邓稼先的健康,他的身体逐渐被各种疾病侵蚀,但他从未因此停下工作的脚步,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,他仍然在为国家的核事业奋斗。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,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默默地承担了所有的家庭责任,她不仅要照顾孩子,还要应对亲朋好友的各种猜测和质疑。 许鹿希的坚强和理解,成为了邓稼先最坚实的后盾,在邓稼先晚年身患重病时,许鹿希更是寸步不离地照顾着丈夫,用爱温暖着这个为国家奉献一生的人。 在邓稼先生命的最后时光,病房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,既沉重又温馨,许鹿希坐在丈夫的病床边,紧握着他那双曾经操控精密仪器、如今却因病魔而变得瘦弱的手,这双手承载了太多的故事,太多的秘密,太多的付出。 邓稼先的目光温柔地落在妻子脸上,岁月在许鹿希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迹,但在邓稼先眼中,她依然是那个多年前陪伴他走过人生低谷的坚强女子,他们共同经历了太多,分离的痛苦,重逢的喜悦,以及此刻面对生命终点的平静。 病房里静悄悄的,只有医疗设备发出的轻微嗡鸣,邓稼先深吸一口气,仿佛要将所有的力气集中起来,他的声音虽然微弱,却充满了坚定和深情。 "如果有来世,"他缓缓开口,目光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"我还是选择中国,"这句话里包含了太多,选择中国,意味着选择责任,选择奉献,选择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,它代表了邓稼先一生的信念和追求。 "选择核武器事业,"他继续说道,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豪,这份事业占据了他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光,也让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。 但在邓稼先看来,这一切都是值得的。因为他知道,正是这项事业,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,让中国人民能够更加安全地生活。 最后,邓稼先的目光深情地落在妻子脸上,"选择你,"简单的三个字,却包含了无尽的爱意和感激,选择许鹿希,就是选择了一个能够理解他、支持他、为他默默付出的人生伴侣,没有许鹿希的支持和理解,邓稼先或许难以完成他的使命。 这番话语,既是对过去的总结,也是对未来的期许,它展现了邓稼先对祖国的忠诚,对事业的热爱,以及对妻子的深情,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邓稼先依然坚持着他的选择,没有丝毫后悔。 邓稼先于1986年7月29日逝世,享年62岁,他的离去,让全国人民为之哀痛,然而,他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。 |